台灣科技業的創新能量在哪邊?
台灣科技業的創新能量在哪邊?或該說研發能量在哪邊?傳統上我們依賴中研院工研院,而產業界就一直在代工。但實際上賺得多,就是要自己有研發能量不能一直走在後面。看看DRAM就是一個很好的慘例。
台灣科技業的創新能量在哪邊?很多人都想問這個問題,Appworks跟Jamie的答案是網路業?是App?,但實際上自2007年出道至今,在職場上遇到許多很有特色的台灣科技公司,我想應該要好好的介紹一下。
華寶機器人
手機代工業龍頭改做機器人,機器人可是連郭董都看好的下一個世代的重點,華寶通訊也早有準備,在2012就推出機器人Robii。除了代工外,還搶先走在各公司的前頭,王子的帶領下應該還有一番作為。
賽微科技語音辨識
語音辨識一直是Bill很想推動的未來科技,市場上最強的一直是Nuance,但是在華人的市場裡面,還有一家搶要挑戰微軟的那就是賽微。
陸續推出許多App,語音輸入,語音搜尋,輸入法整合。
相當推薦。
台達電
台達電子為市場佔有率世界第一的交換式電源供應器與直流風扇產品的領導廠商,包括電源管理的整體解決方案、視訊顯像系統、工業自動化、網路通訊產品、太陽能、LED照明與電動車控制系統及整車動力系統等可再生能源與各種節能及新能源科技。個人還有遇到過台達電開發的語音辨識,以及電子紙的部分。
而近來火紅的雲端,台達電也有投入。台達電雲端技術中心資深處翟本喬從企業角度來看,認為企業發展雲端真正的重點在於把產品轉變為服務,用軟體來減少硬體的成本。雲端已經是未來的整體趨勢,相信只要台灣政府有遠見,台灣也可以不再只是為人作嫁,創造雲端「兆元產業」。
以上這三家公司都相當特別。我認為台灣還有許多創新的能量,只是目前無法凸顯出來。
問題是甚麼?我覺得是組織彈性以及投資管道。
怎麼說呢?大公司有能力負擔研究成本,但是卻不能忍受長期虧損,當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對於研究經費的支出可能就會先縮減,當人力吃緊的時候可能會把原本研究的人員改掉到量產部門支援。
實務上我覺得大公司有能力負擔前期成本,在這個產業打滾看到另外一個面向,在內部先投資人力做前期的研究,這都很OK。
那接著當稍微要燒多一點錢的時候,應該要勇於承立新公司子公司,並讓創投進來,直接對外募資,認真的精實創業。
當我看到賽微有在做語音辨識,台達電也有在做語音辨識,心裡就想說那怎麼沒有橫向的整合變得更大一點。如果這些大公司裡面的研究單位,其中的各個部分是可以獨立成為小公司,在創投基金的考驗下,自有他的生存之道,就不會是一直不大不小的在公司撐。
這些都是要Mind Set改變,老闆要放手讓創投買股份,中階管理者要有闖蕩江湖的勇氣。要切成更小的作戰單位,更靈活。當然又有人說實際上在大公司裡面可以省資源,像是會計、HR、總務以及MIS等支援部隊可以共用,小公司經營不簡單阿 ... ... bulabula
但是不這樣做似乎總是會綁手綁腳,在大公司裡面的研究單位,都變成是非前線的實驗性質單位,而不是勇於衝鋒陷陣的探險隊。
改變需要勇氣,但這是我們存在的證明。
加油,期待另外一種台灣創新的能量。
2019更新:補充這些年針對公司的一些回顧,檢查創新的能量
台灣科技業的創新能量在哪邊?很多人都想問這個問題,Appworks跟Jamie的答案是網路業?是App?,但實際上自2007年出道至今,在職場上遇到許多很有特色的台灣科技公司,我想應該要好好的介紹一下。
華寶機器人
手機代工業龍頭改做機器人,機器人可是連郭董都看好的下一個世代的重點,華寶通訊也早有準備,在2012就推出機器人Robii。除了代工外,還搶先走在各公司的前頭,王子的帶領下應該還有一番作為。
賽微科技語音辨識
語音辨識一直是Bill很想推動的未來科技,市場上最強的一直是Nuance,但是在華人的市場裡面,還有一家搶要挑戰微軟的那就是賽微。
陸續推出許多App,語音輸入,語音搜尋,輸入法整合。
相當推薦。
台達電
台達電子為市場佔有率世界第一的交換式電源供應器與直流風扇產品的領導廠商,包括電源管理的整體解決方案、視訊顯像系統、工業自動化、網路通訊產品、太陽能、LED照明與電動車控制系統及整車動力系統等可再生能源與各種節能及新能源科技。個人還有遇到過台達電開發的語音辨識,以及電子紙的部分。
而近來火紅的雲端,台達電也有投入。台達電雲端技術中心資深處翟本喬從企業角度來看,認為企業發展雲端真正的重點在於把產品轉變為服務,用軟體來減少硬體的成本。雲端已經是未來的整體趨勢,相信只要台灣政府有遠見,台灣也可以不再只是為人作嫁,創造雲端「兆元產業」。
以上這三家公司都相當特別。我認為台灣還有許多創新的能量,只是目前無法凸顯出來。
問題是甚麼?我覺得是組織彈性以及投資管道。
怎麼說呢?大公司有能力負擔研究成本,但是卻不能忍受長期虧損,當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對於研究經費的支出可能就會先縮減,當人力吃緊的時候可能會把原本研究的人員改掉到量產部門支援。
實務上我覺得大公司有能力負擔前期成本,在這個產業打滾看到另外一個面向,在內部先投資人力做前期的研究,這都很OK。
那接著當稍微要燒多一點錢的時候,應該要勇於承立新公司子公司,並讓創投進來,直接對外募資,認真的精實創業。
當我看到賽微有在做語音辨識,台達電也有在做語音辨識,心裡就想說那怎麼沒有橫向的整合變得更大一點。如果這些大公司裡面的研究單位,其中的各個部分是可以獨立成為小公司,在創投基金的考驗下,自有他的生存之道,就不會是一直不大不小的在公司撐。
這些都是要Mind Set改變,老闆要放手讓創投買股份,中階管理者要有闖蕩江湖的勇氣。要切成更小的作戰單位,更靈活。當然又有人說實際上在大公司裡面可以省資源,像是會計、HR、總務以及MIS等支援部隊可以共用,小公司經營不簡單阿 ... ... bulabula
但是不這樣做似乎總是會綁手綁腳,在大公司裡面的研究單位,都變成是非前線的實驗性質單位,而不是勇於衝鋒陷陣的探險隊。
改變需要勇氣,但這是我們存在的證明。
加油,期待另外一種台灣創新的能量。
2019更新:補充這些年針對公司的一些回顧,檢查創新的能量
結果到了2015年 華寶已經被併回仁寶了阿
回覆刪除